文/琰珺 闻风 柳杭 宏涛
他是一个普通却并不平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他是在商山洛水的孕育中成长起来的青年骄子。近二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他遵循着“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凭借恒久的勇气和睿哲的智慧,执着地向着艺术的高峰攀登,最终成为当代实力派青年山水画家。让我们走进何正明,走进他为我们创造的山水世界……
秦岭巧作骨 洛水妙为魂
何正明注定是要和大山密林、飞瀑流泉结缘的,他生于斯长于斯的陕西省洛南县地处秦岭腹地,山大林深,沟壑纵横,景色秀丽。孩童期,他象只快乐小鸟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时时触摸山间的奇石,吮吸甘洌的山泉,历览丛林的幽深。启蒙老师的一幅简笔小鸟为五岁的他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无意间飞进绘画艺术的天空。及至小学、初中其兴愈浓,师范求学,愈发痴迷。工作之余,他的双眸在山水间寻觅,双脚在山水间游走,心灵在山水间浸润,丹青在山水间点染。青松红叶,峭壁危岩,奇峰幽谷,时时从他的笔端流出,晚归的牧童,劳作的村姑,散步的老翁无不走进他的画面。然而,这一时期现实生活与生命激情时时碰撞,传统技法与表现需要交互撞击,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与反思之中。为力求其解,1992年起他深造于西安教育学院艺术系。经名师点化,口传心授及自身的颖悟勤奋,心摹手追,他对中国画传统技法和现代艺术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他远追古圣先贤,近摹近、现代著名画家,师从陕西省著名画家马继忠、王保安等老师,对自己的艺术风格不断充实、完善。他精心研读唐、宋、元美术大家范宽、荆浩、关仝、王蒙、倪瓒以及近、现代著名画家石涛、黄宾虹、黄秋园的美术作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逐渐形成了自己“小笔贯大气”、“淡彩出真韵”的艺术风格。此后,他悄然回归故土,拿起画笔,一任胸中的激情在笔端流淌,一任满纸的云烟在宣纸上飞扬。十数年间,他累积了数千幅画作,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尺牍小品,都记录着他体验生命、感悟生活的心路历程,给人以至美的启迪和超脱。
何正明外貌不像画家,倒更像个江湖豪杰,虽然个头不高,那两撇八字胡和一头浓密的长发无时无刻不向外界展示着北方汉子的豪爽和粗犷。但若熟悉的人会发现,在他的眉宇间却隐隐透出一股不服输的精明和书卷气。走进他不到10平方米的画室,就是走进了一个山水画的世界:素雅的画缸中插满了山水卷轴,四壁挂满了新作,画案上铺排着正待完成的作品。正是这些作品,让何正明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山水画的世界进行着孜孜不懈的求索。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常常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推动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作不懈的追求。何正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多年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神都凝聚到三寸长毫上,以笔为舵,以纸为舟,逸情笔墨,放纵心声,尽情在艺术之海里做精神与心灵的畅游。
胸藏千山秀 笔涌万壑流
艺术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投身艺术事业的人的精神世界必定是充实和丰满的。这些从何正明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故园的秦岭、书堂山和麻坪河旖旎的风光给予了他极好的艺术滋养,他像一个寻求涅磐的凤凰,工作之余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全部投入到国画创作里。也许是为了报答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何正明以故乡的山水为题裁,在中国画众多的门类中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山水画创作。他以古为师,以现实世界的山山水水为师,让自己的作品不断臻于完美。多年来,何正明对艺术的追求从未间断,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绘画实践,得出了“画虽有法,法无定法”、“忌讳雷同,追求新意”的艺术心得,坚持“有感而发”,不拘泥于传统的桎梏步他人后尘,不做无病呻吟、咀嚼别人的书画匠,而是立足传统,着意创新。在笔法笔意上,他坚持“意在笔先”,“笔乱而意不乱”,在元人王叔明解索皴的基础上,他探索出用“乱麻披皴”的笔意来营造全新的山水意境。
读何正明的山水画,初看似杂乱无章,但若仔细端详,便可从中发现一根主线承旨着作品的主题,这使得他的作品在隐隐的千山万壑中,在茂密苍郁、林木幽深中,透出一种苍茫俊逸,高深莫测,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的气象,但却又密而不塞,跌宕起伏,乱中不乱,疏密有致,既有宋元的高古雅致,又吸收融汇了现代一些的绘画理念和西方油画写实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是典型的文人画,看似细腻委婉,实则豪放不羁,既有柔和与恬淡,充满哲思与禅意,又无处不透露着大气、粗犷、豁达与浪漫主义情怀。他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作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恣意肆纵、潇洒自如地向世人渲染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诠释着自己的艺术感悟。用自己的睿智和理性,在作品中发散出极强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鉴赏后有一种恍然大悟和柳暗花明的感受,画家的匠心独运跃然纸上。这也许正是他能够在国内数以万计的书画家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山水画四百家》的最佳答案。
石涛大师的一句“笔墨当随时代”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数年来,一代代山水画家为这句经典之说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探究墨与时代的关系,其实质乃是画家如何面对现实社会,如何更好地深入生活,挖掘创作素材,从而准确而巧妙地表现现实社会,正确把握其发展、进步的规律。
何正明以故乡的秦岭山水为基点,让目光走出商山洛水,融合进祖国的瑰丽河山中,在笔墨瀚海里用生命去审视世界、感悟世界、融纳世界,寻求心灵与世界的最佳契合点,用灵魂与自然对话、交流。23岁到26岁的四年间,他像一个特立独行的江湖游侠,多次身携画笔,从故园出发,深入四川境内的长江流域写生,用写生稿整理创作完成了30米的巨幅长卷《巴山秋韵》,用画笔集中表现了四川境内长江两岸金秋时节的美丽风光。他耗费六年时间,以家乡洛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和山川风光为对象创作的30米长卷《春雪》,着力表现家乡的风俗风韵和绰约风姿,来抒写自己对家乡的眷恋情怀。2006年春到2009年7月他耗时三载完成160米山水巨制《西部神韵》。他在用一颗虔诚的心来耐受这份心灵的寂寞与孤独。这正是他作为艺术家的魅力所在,也决然是奠定他今后在艺术界会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基础所在。
何正明的艺术生命一如洛水奔腾不息,铅华尽洗,清润自然,从而达到了心游物外,出神入化的高妙境界。有众多网民评介何正明的画功 :“苍茫浑厚,雄峻酣畅”; 商洛书协主席艺术评论家王为国撰文评论:“雅致温和,古雅清旷”;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艺术评论家张本平撰文评论:“笔境兼夺,气韵绵长”、“乐山乐水、朴实清新”著名画家罗平安、王炎林看了他的山水画也高度评价:“作品有个性,有特点,形成个人特色”........
风雨养浩气 无求自芬芳
将一生的艺术追求寄托于山水画创作的何正明已经在美术界渐露头角。尽管他不是个喜欢张扬和抛头露面的人,但毕竟不能掩遮其作品的满园春色。他的国画作品先后多次在一些国家级和省市级书画大赛上屡屡入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选入各种书画典籍:
1999年《高原之春》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书法、摄影南京邀请赛金奖;《古关雄风》入选文化部主办“中华世纪之光”全国书画展,获优秀奖,并入作品集;《大河东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全国书画展。
2004 年《秦岭秋韵》入选庆祝建国55周年陕西省美术作品展。
2005年《中华魂》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五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大展”,并同时荣获“新世纪中国山水四百家”荣誉奖和“优秀人民艺术家”等称号;花鸟画《寒香》获“梅、兰、竹、菊”全国画展银奖。
2006年《平安中国》入选“庆祝建党85周年”陕西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云起秋山》入选人民日报社、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书画展;《希望》入选陕西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美展;《瑞雪团圆夜》获中国文联文化艺术中心主办“第五届海峡两岸书画展”优秀奖; 由商洛市文联、市美协主办“何正明中国画作品展”,事迹、作品被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影响广泛。
2007年被中共洛南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花鸟画《暗香》入选第二届陕西省花鸟画展;山水画《苍山无语》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举办的“走进和谐陕西”美术书法摄影成果展。
2008年山水画《瑞雪初融》入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省美术作品展。
2009年应邀参加福建泉州“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09年作品参加商洛市书画名家进京展
2009年山水画《秦岭秋韵》获“第六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三百家优秀奖。作品编入《第六届当代中国山水画集》
2009年山水画《无题》入选“辉煌六十年.中国山水画六十强”精品展,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六十位中国山水画艺术成就奖”之一。并被授予“当代山水画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作品编入《辉煌六十年.中国山水画六十强精品集》
2009年应邀参加“烟台市庆元旦全国中青年书画名家十人邀请展”
迄今为止,何氏作品共入选国家级展览十次,省级展览十五次,已有三百余件作品被海内外友人及重要场馆收藏。何正明先生现系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原书画研究院一级美术师,商洛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洛南县教育书画研究会会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幅挂在何正明书斋的书法条幅也许才真正是他献身艺术的心灵写照,因为对何正明来说,“艺无止境”可能是某些人的作秀口号,但他会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认真地实践这四个字,我们绝对相信。